香港與內地的餐飲文化存在差異,食客若不了解,難免會因誤會引發不快,甚至可能產生爭執。
日前,一位內地媽媽在小某書分享了自己的經歷,早前她帶女兒來港慶生,本是溫馨的旅程,卻因一餐飯“長了見識”、“上了一課”,一起來看看是怎么一回事?
一位內地媽媽早前帶女兒來港慶生,同行的婆婆特意提前為孫女準備了生日蛋糕。
當一家人在一家薄餅店用餐完畢,婆婆拿出蛋糕,正準備和媽媽一起為女兒唱生日歌、切蛋糕時,店員上前提醒要在店內食用自帶的蛋糕,需支付180港元服務費。
這讓這位媽媽頗為驚訝,她坦言知道香港餐廳通常不允許外帶食物入內,卻從沒想過“生日蛋糕也屬于外帶食物”。
她還提到,在老家慶生時,餐廳不僅會主動幫忙營造慶祝氛圍,相關的布置和慶祝環節也都是免費的,兩地的差異讓她有些始料未及。
不過她也表示,“到了別人的地方,自然要尊重當地規矩”,婆婆當時便默默收起了蛋糕。
她特別感激店員能在切蛋糕前及時提醒,而非等到結賬時直接收費,讓他們避免了尷尬和額外損失。這次意外的小插曲,也讓她實實在在 “上了一課”,對兩地餐飲文化的差異有了更具體的體會。
針對這位內地媽媽的經歷,網友們展開了熱烈討論,不少香港網民主動解釋本地餐飲慣例,提到“香港 99% 的餐廳都有切餅費”,還補充 “切餅費和開瓶費一樣,在大部分餐廳都是要收的”。
并貼心建議:“下次可以直接點店內甜品,拜托餐廳寫上‘生日快樂’,既省心又不會違規。” 也有人提醒,并非所有餐廳都額外收費,“下次最好先問清楚,更穩妥些”。
另有部分網友對 “不知道生日蛋糕屬于外帶食物” 的說法感到疑惑,直白提問:“放進肚子里的不是食物,那是什么?”“蛋糕難道不是食物嗎?”“總不能是玩具吧?” 話語中帶著對邏輯的不解。
此外,有人稱贊店員“有人情味”,提前提醒避免了客人結賬時的尷尬;
更有人為這位媽媽的態度點贊,“你們做得很好,入鄉隨俗,沒有胡攪蠻纏”“懂得尊重別人的文化,很難得”“這才是最好的相處方式,尊重規則,也感謝對方的善意”。
這場討論不僅厘清了地域文化差異,更顯露出互相理解的珍貴,大家怎么看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