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,湖南長郡中學尖子生沉迷手機后翹課、成績下滑,高考物理類僅考575分,被父母掃地出門,斷了生活來源,引發網友廣泛熱議。有的家長群里流傳著一句話:“必須考上985!”把親子關系過成了“對賭協議”——父母押上積蓄和精力,“賭注”就是一張985高校錄取通知書,很多父母的教育方式讓孩子喘不過氣。
圖源/視覺中國575分,超過湖南物理類本科線近200分,足以邁入不錯的本科院校。但在“尖子生”的標簽下,在父母“非985不可”的期待里,這個分數化作“失敗”的注腳,甚至成了被掃地出門的理由。上述認知暴露出對成長的嚴重誤讀,更折射出功利教育觀對親子關系的侵蝕。
現實中,不少“尖子生”家長陷入“目標鎖定”的誤區,從孩子入學起就規劃好“清北復交”的路徑,將成績波動視為偏離正軌,把興趣愛好當作“成長雜音”。湖南這位學生沉迷手機、成績下滑的背后,或許正是長期高壓下的應激反應。殊不知,孩子的成長也需要彈性空間,在試錯中探索自我,在鼓舞中建立自信。
高考是人生的重要節點,絕不是終點;985高校是優秀的選擇,也并非唯一歸宿。歷史與現實早已證明,高考失利后逆襲者有之,名校畢業卻迷失方向者亦有之。以一次分數定義人生成敗,用一紙通知書衡量親情重量,儼然把成長這道多元方程,硬生生解成了單選題。
湖南這位學生被趕出家門時,父母也許“恨鐵不成鋼”,卻未曾意識到:在“對賭協議”式的親子關系里,孩子感受不到無條件的愛,只能體會到有條件的認可。考得好是好孩子,考砸了是“討債鬼”;進步了有獎勵,退步了受懲罰。在如此教育模式下,孩子要么變成唯分數論的“空心人”,要么變成對抗到底的“叛逆者”,最終在被要求的人生里失去自驅力。
應該認識到,教育不是雕刻,而是澆灌。雕刻追求預設的形狀,而澆灌尊重自然的生長,父母要做的是土壤、是陽光,提供養分而不劃定邊界,給予溫暖而不設定方向。把孩子逼成“對賭者”,用“斷絕關系”懲罰分數,最終只會讓本應成為避風港的港灣,淪為充滿評判與壓力的戰場。
網友熱議中,有人稱“父母太極端”,也有人嘆“尖子生壓力大”。但更深層的問題在于,一些家長對“成功”定義過于偏狹,似乎只有上名校、拿高薪、立足大城市,才算有出息。這種單一的評價體系,像個無形的牢籠,把父母和孩子都困在里面,陷入“唯學歷論”“唯分數論”的焦慮。
破解這一困局,需要父母先卸下“功利心”,承認孩子是獨立的個體,不是實現自己未竟夢想的工具。正如有家長在孩子高考失利后鼓勵道:“考多少分,去哪里讀書,我們都支持你。”基于理解的溝通與適度包容,往往能幫助孩子在挫折中減少自我否定,在獲得情感支撐的基礎上,更理性地規劃下一步方向。
社會也該拓寬“成功”的維度。不是只有名校畢業生才值得肯定,也不是一路開掛才叫精彩,用心生活的普通人和歷經波折的成長同樣閃光動人。當“三百六十行,行行出狀元”不再是口號,健康快樂比功成名就更受推崇,父母才不會把上985當成唯一的救命稻草,社會才能真正形成“多元發展、各美其美”的良好生態。
人生的考場,遠不只高考這一場。能定義人生的,也不是一紙試卷,而是一個人面對生活的勇氣與底氣。唯有父母放下“對賭”執念,社會打破“分數”枷鎖,接受人生有多種可能,孩子才能在成長的曠野里,既敢追風,也能扎根,在自我認同與社會接納中,走出真正屬于自己的生命軌跡。
文 | 孔德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