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:饒少陽
2025年高考在即,江西、湖北、廣東等多地考場將啟用“AI智能巡考系統”,實現從“人防”到“技防”的“智慧監考”。隨著人工智能技術與教育深度融合,從“千人一面”到“因材施教”的個性化學習方案,從單一分數評價到多維成長評估體系,從傳統課堂到智能教學場景,AI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打破傳統教育的壁壘,引發整個教育生態的變革。
近期,在2025世界數字教育大會上,教育部發布《中國智慧教育白皮書》,并正式啟動“國家教育數字化戰略行動2.0”,聚焦AI在教育領域的深度賦能與應用創新,推動教育智能化轉型,標志著我國智慧教育邁入“元年”。與此同時,AI正深度融入“教-學-考-評”的教育全鏈條——在“教”的環節,助力精準化教學設計;在“學”的維度,實現個性化能力培養;在“考”的領域,推動智能化評測反饋;在“評”的層面,構建數據化分析閉環。
盡管“AI+教育”正在快速發展,但當前面臨的問題與挑戰也不容忽視。首先是技術應用與教育資源存在顯著地域差距,偏遠及欠發達地區難以享受AI教育紅利。其次是課程與師資存在短板,如“AI+教育”的優質課程匱乏,現有課程多停留于對傳統內容的簡單移植;具備AI應用能力的師資短缺且部分教師技術能力有限,制約課程實效。最后是隱私保護和倫理規范尚不完善,引發大眾對數據泄露和AI生成內容存在價值觀偏差的擔憂。
推動“AI+教育”的健康發展,是一項系統而艱巨的工程,要破解這些難題,得打好“組合拳”。
首先要縮小區域之間差距。技術應用方面,要加大對相關基礎設施的投入,重點提升農村、偏遠、欠發達地區及少數民族地區學校的網絡覆蓋質量、智能教學設備配置水平。教育資源配置方面,鼓勵優質學校、教育機構、企業和社會力量積極參與,開發更多優質在線教育課程和資源,并向教育資源薄弱的地區提供更多技術支持和資源幫扶。通過開放智能教室、在線學習平臺等方式,實現共享優質資源,推動人工智能教育城鄉、區域間一體化發展,促進教育公平和普惠。
其次要加強人工智能素養培養。一方面更新教育內容,根據不同學段學生的學習需求和時代的發展趨勢,構建系統化、層次化的AI教育課程體系,將人工智能知識與各學科知識融合,培養學生AI素養,提升在實際問題解決中的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。另一方面提升教師AI能力,通過設計體系化的教師能力提升方案,針對不同數字技術基礎的教師開展培訓和教育,并提供相應的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;鼓勵教師開展技術融合教學的實踐探索,提高其對AI技術的認知、應用能力和教學水平。
第三要完善“AI+教育”的政策法規。一方面加強技術監管,出臺數據安全和個人隱私保護政策法規,明確教育機構和企業在數據收集、使用、存儲和銷毀各環節的技術規范和標準,通過如算法安全評估、使用加密技術等措施,防止數據被篡改、泄露、濫用。另一方面建立嚴格的倫理審查和準入機制,確立以“教育優先”為原則的人工智能倫理規范,制訂科學的人工智能教育產品評估指標體系,將價值觀引導等納入產品準入標準,并設立跨學科倫理委員會統籌審查,實行人工智能進校準入“白名單”機制。
未來,隨著AI技術的不斷進步和應用場景的不斷拓展,通過縮小區域鴻溝、提升課程質量和教師素養、構建完善的技術監管和倫理框架等,“AI+教育”將釋放其促進教育公平、提升育人質量的巨大潛能,并在學習方式、教育模式、知識生成與育人理念等層面推動教育深刻轉型。(饒少陽)
來源:光明網-時評頻道